糧油市場報
豆油作為大豆的壓榨產品,其價格對上游大豆的依賴性相對較強,豆油價格隨著大豆供給量及豆油庫存量的增減出現波動,豆油價格季節性規律呈現先上漲再下跌、然后再上漲的過程,價格高點出現在上半年的4月份,價格低點出現在下半年的7月至9月份。
在一季度,由于油廠開機率低,加上春節的消耗,豆油庫存較低,價格相對較強。4月份之后豆粕需求和大豆到港量增加,油廠開機率上升,豆油消費淡季導致庫存累積,豆油價格偏弱;9月份為北半球大豆收獲期,美豆集中供應形成豆油價格低點。9月份之后,油脂進入消費旺季,而豆粕需求減少,油廠挺油意愿增強,豆油價格上漲。
供需、庫存及基差的季節性
供給方面,由于北半球大豆收獲季節一般在9月,美豆集中供應會造成豆油價格下跌,形成價格低點。從10月開始到春節,大豆價格觸底回升,經歷穩步攀升階段。原因在于南美大豆尚處于生長期,大豆供應主要來自北半球剛收獲的大豆以及上年結轉庫存。隨著庫存減少,大豆價格逐步爬升,豆油價格隨之逐步上漲,2月春節前后價格加速上漲。2月至6月,隨著北半球大豆逐漸消耗殆盡,南美大豆收獲從3月下旬開始,5月至6月南美大豆開始上市,故每年6月至7月豆油期貨價格呈下降趨勢。
消費方面,一般而言,為了應對春節而提前備貨,四季度油脂消費旺盛,豆油庫存下降,價格易漲難跌,而夏季油脂消費淡季豆油庫存下降,價格呈下降趨勢。結合供需規律,每年6月和9月豆油下跌概率較大,4月和8月上漲概率較大。
庫存方面,1月至3月油粕消費淡季,油廠普遍在這一階段檢修,開機率降低導致產量減少,這個時期庫存也低;4月至8月豆粕需求增加,油廠開機率上升、產量增加,而油脂此時為消費淡季,豆油在4月至8月為累庫階段;9月至12月為降庫存階段,10月之前由于產量減少導致庫存下降,10月份之后由于消費增加導致庫存下降。豆油庫存與價格呈反向相關:1月至3月,庫存下降,價格上升;4月至8月,庫存增加,價格下降;9月至12月,庫存下降,價格上升。
豆油現貨的季節性為1月至4月上漲,4月至7月下跌,7月至12月上漲;而期貨季節性為1月至4月上漲,4月至9月下跌,9月至12月上漲?,F貨和期貨下跌低點時間不同,原因是8月至9月為國慶、中秋消費旺季,現貨需求支撐價格;而期貨方面,在7月至9月是美豆收割期價格低點,也是棕櫚油增產旺季,在盤面上對豆油形成壓制。
豆油基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,1月至7月基差下行,7月至12月基差上漲。上半年豆油消費淡季,豆油庫存積累,現貨價格弱于期貨價格;下半年油脂消費旺季,豆油期貨會受到9月美豆收割期價格低位和棕櫚油增產的壓力,盤面價格低于現貨價格。下游貿易商利用基差購買豆油時,6月至7月可購買豆油基差,在9月份左右進行點價,鎖定豆油成本。
油粕比的季節性規律
由于油脂和粕類的季節性特征比較明顯,二、三季度粕強油弱,一、四季度油強粕弱,因此,油粕比的季節性也比較明顯。3、4月份之后,天氣回暖,養殖業開始復蘇,二、三季度處于飼料消費旺季,這期間也是美豆生長的關鍵時期,氣溫和降雨往往帶來美豆期貨的炒作,美豆受天氣升水支撐,帶動國內豆粕價格的波動;春節過后是油脂消費淡季,棕櫚油季節性增產,油脂供給充足,在此階段常常處于粕強油弱的局面,油粕比存在收窄的季節性趨勢。四季度國慶、中秋和一季度的春節,是油脂消費旺季,棕櫚油在此期間產量減少,豆油消費增加,而飼料消費淡季油強粕弱,油粕比存在擴大的季節性趨勢。
豆油供給和需求的季節性規律,決定了價格波動的季節性規律,尤其是供給或需求的季節性強弱差異明顯,價格的季節性也相對突出。供應淡季或消費旺季時價格高企,而在供應旺季或消費淡季時價格低迷。當然,在分析時還需結合其他階段性因素客觀評估,若出現特殊情況導致供需失衡,就會削弱原有的季節性規律。